精選內容
-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怎么治療?
心身疾病是心身醫(yī)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它是指以軀體癥狀為主,心理、社會因素與個性特征在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心理治療或心身綜合治療效果較滿意的一類疾病。它其實包括了失眠癥、抑郁癥、焦慮癥、軀體癥狀障礙、慢性疲勞綜合征、亞健康狀態(tài)等。 心身疾病的重點在于怎么去“明心調身”,“明心”是第一位,中醫(yī)講究“心主神明”,只有心的問題清楚明晰,我們心里的能量才會自由順暢流動,處理問題才會“有的放矢”,前進的方向才不會錯。 “明心”首先要覺察,覺察到既往的不合理認知和慣性行為模式,覺察到癥狀背后的隱藏的語言,覺察到內心真實的感受。在這里我舉一個例子,臨床上有一部分中老年的患者,因為某種原因(離異、分居、空巢等)空間獨居或情感獨居,出現了失眠的癥狀,其實是跟他自己一個人相處,內心的孤獨感是有關系的,當夜晚來臨,離開了白天的喧鬧,獨自一人在家中,孤獨的感覺悄悄的由內到外的流露出來,在現實層面就會表現出失眠。這一類失眠的患者你會發(fā)現剛開始用藥效果挺好的,但是過一段時間效果又轉差了,給他調整治療方案還是不行,用了安眠藥又出現對安眠藥的擔憂恐懼,或者病情穩(wěn)定了又開始出現頭暈心慌等其他軀體不適。如果作為醫(yī)生不明白癥狀背后的語言,那這個患者其實治療效果是不好的,我們就要協(xié)助患者去“明心”,去看到失眠癥狀背后的孤獨感。 在這其中“止”是關鍵,往往我們很多時候會受我們各種想法、軀體不舒服、情緒給控制,遠離了我們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當我們覺察到的話,這時候就要有一個“止”,回到自己的內心。 “明心”的第一步是覺察,第二步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順其自然是指接受我現在的狀況、情緒、癥狀和想法等,不要想著去克服、控制或者是對自我的攻擊和自責,因為你所做的之前其實可能都已經做過,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換一種思維或者行為模式,看到另外一種選擇。順其自然,就是不評判的如實接受它本來的面目。為所當為,就是回到當下的感受和所要做的事情。 在這其中,“信”是關鍵,相信我們不斷開展新的嘗試會帶來一些變化,相信自己有能力變的更加成長,我們各種負性的想法、身體不舒服的感受和情緒就好比潮水一樣,只要我們堅守住本心,會逐漸的消退。 調身的方法包括中藥、西藥、針灸、刮痧、靜坐等。在之后會跟大家一一涉及,這里先不具體論述。
曾亮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5月18日2332
1
15
-
關于心身疾病,您所了解的有哪些?
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但是真正的健康并不只是身體上沒有疾病就是健康,而是要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都同時處于良好狀態(tài)。 人類疾病可以分為心理疾病和軀體疾病,而心身醫(yī)學的核心問題是心身相關,比如應激因素、情緒、性格與某些軀體疾病密切相關。心身醫(yī)學的發(fā)展已有半個多世紀,在心理學和臨床醫(yī)學等多個領域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心身醫(yī)學的理論和方法目前已被廣泛的應用于疾病的預防、診斷 心身疾病 又稱心理、生理障礙,是一組軀體疾病,但在其發(fā)生、發(fā)展、轉歸和防治方面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心身疾病是根據心身醫(yī)學的理論界定的一類疾病,這類疾病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是心身醫(yī)學研究的核心內容。臨床常見的心身疾病如下: 一、循環(huán)系統(tǒng):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原發(fā)性高血壓、心臟神經癥; 二、消化系統(tǒng):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等; 三、呼吸系統(tǒng):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征(癔癥); 四、內分泌系統(tǒng):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糖尿病、肥胖癥; 五、生殖泌尿系統(tǒng):原發(fā)性痛經、經前期緊張綜合征、圍絕經期精神障礙、產后抑郁癥等; 六、神經系統(tǒng)心身疾病:偏頭痛、腦血管疾病、腦卒中后抑郁障礙; 七、兒科心身疾?。荷窠浶詤捠?、貪食、神經性嘔吐、夜間遺尿癥、夜驚; 八、耳鼻咽喉及口腔科心身疾?。貉是划愇锔小⑹?、耳鳴; 九、皮膚科常見心身疾病:神經性皮炎、全身瘙癢癥、斑禿; 十、外科領域的心身醫(yī)學問題:手術病人的心理問題、透析病人的心理問題、器官移植病人的心理問題、美容整形外科的心理問題等等;這本書的思想是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就像是個智慧的老人,閃現哲理靈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樣的境界。 心身疾病既是一類疾病的獨立分支,又和內科疾病、精神科疾病有部分的交叉和重疊。上述心身疾病的分類中所涉及的疾病,例如高血壓、冠心病都是內科常見?。欢呐K神經癥,其實就是精神科提到的焦慮癥,焦慮癥本身包括精神焦慮、軀體焦慮以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焦慮癥患者所表現的軀體不適癥狀,最常出現的是心血管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功能障礙;當然,經過常規(guī)檢查,并不存在心臟的器質性病變。其他還有前面提到的抑郁癥(包括產后抑郁、卒中后抑郁在內)、軀體形式障礙(包括疑病癥)、癔癥(可以出現過度換氣綜合征)、心理因素相關生理障礙(包括神經性厭食、貪食、嘔吐)等。這些都是與心身醫(yī)學密切相關的精神障礙。 心身疾病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轉歸過程中都與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有關。良好的心理因素可以促進疾病的康復,達到藥物治療所達不到的效果,反之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則會大大削弱對軀體疾病的治療效果,甚至可以加重軀體疾病,而軀體疾病的加重又會反過來影響患者的心理,引起焦慮、憂郁、悲觀、恐懼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與身體相互作用是目前心身疾病久治難愈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心身疾病的認識除了在治療時注意心身相關的雙重治療外,必須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 心身疾病的診斷與一般臨床診斷的內容不同,除了應作出軀體疾病診斷之外,還要對病人的心理方面作出診斷,有時還要作出關于軀體和心理相互關系的診斷。由于心身疾病的診斷需要兼顧兩個方面,所以作為最終的綜合診斷形式,有以下兩種:其一是作出軀體和心理兩方面的診斷,如高血壓和焦慮狀態(tài);其二是把軀體和心理合并起來診斷,如神經性厭食,心因性痙攣性斜頸等。 心身疾病的治療也不能單從內科、外科或其他某一臨床科室著眼,應從心身整體觀念出發(fā),并用軀體和心理方面的治療,或者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治療。心身疾病可由心理因素產生軀體癥狀,同時也可以因軀體癥狀加劇心理障礙,因此心身疾病的治療在關注軀體治療的同時,給予心理方面的治療也是心身疾病治療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 心身疾病的心理社會方面的預防工作應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心身疾病的個體預防包括: 1.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體現情緒相對穩(wěn)定,行為模式具有建設性、可預測性; 2.健康的體魄,需要科學、持續(xù)的鍛煉才能形成,而各種鍛煉對于良好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改善睡眠質量、緩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 3.既要有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又要適度的自我滿足。達到自我與內心、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 4.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依賴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當你遇到挫折和應激時,良好的支持系統(tǒng)能夠幫助你緩沖這些壓力; 5.科學合理的應對方式,比如利他性的行為,合理化的解釋。
張閃閃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2月02日2038
0
0
-
從安倍首相因病辭職談心身疾病
01前段時間,日本首相安倍因健康原因宣布辭職。據報道,安倍首相8月上旬的檢查中確認潰瘍性大腸炎再次發(fā)作。此病屬于炎性腸炎(IBD)的一種。大腸炎,指盲腸、結腸、直腸的炎癥。主要的是潰瘍性結腸炎,根據病變程度、累及部位及范圍不同,潰瘍性結腸炎分別表現為:血便及黏液樣便;大便頻繁,每天可多達80次,帶血黏膜等不同成分;下腹脹痛,廣泛的腹部壓痛;食欲缺乏、惡心嘔吐、體重減輕及虛弱;發(fā)熱和對特殊食物的不耐受(牛奶、雞蛋)。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一種典型的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一組發(fā)生發(fā)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的疾病。02心身疾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心理。就潰瘍性結腸炎而言,長期觀察表明,在該病的發(fā)生之前已經存在著較大的情感壓力,通常與真實的,幻想中的或可能發(fā)生的與他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破壞有關。其他誘發(fā)因素有外在或內在壓力所導致的生活條件的改變,與患者不愿成長、獨立有關。在考察誘發(fā)因素時就發(fā)現有客體關系的破壞,對環(huán)境被動的依賴及期待,并依附于某個重要客體使得個體很難以成熟的形式處理社會環(huán)境中復雜的問題。通常,患者不能形成穩(wěn)定的內化性客體表象,以至于患者避免獨立行動和擔負責任。攻擊性一般被掩蓋和壓抑下去,患者表現出對社會制度良好的遵從。顯然,患者存在著自我價值的問題,但通過無所不能、理想化和認同以及共生性關系的方式,患者得以妥協(xié)。同樣的,胃潰瘍的發(fā)病也是如此。我在“禪療四部曲”之《喚醒自愈力:用禪的智慧療愈身心》這本書中曾經寫道:著名的“胃瘺”實驗有力地證明了情緒對胃腸道功能的影響。早期的心身醫(yī)學研究專家沃爾夫選擇了一名胃瘺病人作觀察對象。當病人情緒低落、抑郁時,通過胃瘺管可看到胃蠕動消失,胃粘膜因血管收縮而變得蒼白、胃液分泌減少,胃酸濃度降低;病人處于焦慮或憤怒狀態(tài)時,胃蠕動加劇,胃粘膜充血變紅,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含量升高,有時甚至可看到胃粘膜受到胃液的侵蝕。這個實驗讓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憂愁的時候不思飲食,為什么有人越生氣進食量越大。這是由于憤怒時胃的上述變化使胃對食物的消化能力過度加強,從而引起饑餓感,而且,大量進食會緩解緊張狀態(tài),減輕高酸度的胃液對胃粘膜的侵蝕。動物實驗也證實了情緒對胃腸道功能的影響,用同窩的兩組大鼠進行實驗。在每只鼠的尾巴上系上電極,在給電前發(fā)出信號,使一組大鼠能主動控制而不受電擊,另一組則不能主動控制而常面臨遭受電擊的威脅,后者因焦慮、恐懼、緊張不安的情緒影響,幾乎都產生了胃潰瘍。03因此,要解決諸如潰瘍性結腸炎、胃潰瘍、偏頭痛等心身疾病的有效治療問題,必然要改變臨床疾病診療的單一生物醫(yī)學模式,而要引入心理醫(yī)學和社會醫(yī)學模式,把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結合起來,形成臨床醫(yī)療、心理治療合作的診療新模式。而當下,醫(yī)學界過度重視藥物治療,對心身疾病心理治療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我在《喚醒自愈力:用禪的智慧療愈身心》這本書中曾經引用過一個案例:19歲的大學生喬丹·魯賓來自佛羅里達,病痛折磨了他很長時間。他的癥狀是1994年夏天的一個午后突然出現的,首先他感到體乏,并伴有腹部絞痛、惡心和腹瀉,一個禮拜內他的體重就輕掉了20磅;每天晚上他都會發(fā)燒到40攝氏度,而且隔一兩個小時就得跑一趟廁所,最后造成了嚴重的失眠;幾個月之后,他極度消瘦,形如集中營犯人。經過醫(yī)生診斷,他患上了克羅恩病,一種“無法治愈”的腸道退化性疾病。此后的兩年,他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最后竟坐上了輪椅。他咨詢過來自7個國家的70多位健康專家,試過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但總是找不到治愈的方法。喬丹總結道:“一些被證實有效的營養(yǎng)品,其實根本就沒有科學依據,我想要活命,就得繼續(xù)吃這些藥,可是這些藥的副作用幾乎和我的病痛差不多?!?4怎么辦呢?我們在長期從事的“禪療”過程中發(fā)現,絕大部分心理障礙、心身疾病、慢性軀體疾病的根源在于生活模式上,如果不能把治療的方向回歸到“生活問題”上進行解決,那么,即使新藥發(fā)明再多、醫(yī)保福利進一步提高,我們也是難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的問題。下面舉我寫在《做自己的旁觀者:用禪的智慧療愈生命》這本書中的案例來說明一下:該來訪者系55歲的男性,因反復關節(jié)疼痛四處求治,后在上海某大型醫(yī)學院的附屬醫(yī)院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經過激素、免疫抑制劑、止痛藥等治療有效,但癥狀反復。有一次無意中在網上看到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屬心身疾病,就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來做心理治療。經過了解,該來訪者的疾病起因于8年前,獨生女兒找了個對象,對方不愿做“上門女婿”,但當時同意讓他們的孩子跟母親的姓。1年后女兒在另一城市結婚,并育有一個兒子,但女婿遲遲不給兒子取名字。期間兩方鬧過許多別扭,女兒也因此差點與丈夫離婚。來訪者此時開始出現全身關節(jié)疼痛,全家人也開始陪其走上四處求醫(yī)之路……開始時嘗試認知行為治療,但收效有限。后予以小劑量的阿密替林治療,收效亦差。此后就中斷心理治療,他帶著痛苦生活著。半年前一次偶遇,他帶著2歲的孩子在玩,談起關節(jié)炎的情況,他說現在基本上沒有癥狀了,“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好的”。問起旁邊孩子的情況,他說是第二個外孫,跟自己的姓,言談中露出滿足的神情?,F在大家不難理解“調心”在治病中的意義了吧!
包祖曉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12月29日1169
0
0
-
引起心身疾病的常見心理因素都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心理活動通常與某種情緒活動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憤怒、恐懼、焦慮、憂愁、悲傷、痛苦等情緒,是我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一種心理反應,但這些情緒強度過大或持續(xù)時間過久,就會使我們的心理活動失衡,導致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調,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果這些消極情緒經常反復出現,引起長期或過度的精神緊張,就會產生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血壓持續(xù)升高等病變,從而導致某些器官、系統(tǒng)的疾病,也就是心身疾病。 因此,我們了解引起心身疾病常見的心理因素很有必要,看看都有哪些?(1)有自卑的心理,這樣的人人往往缺乏自信,如果對未來要求目標過高,又懷疑自己的能力,就會出現焦慮情緒;(2)人際關系不良,人際關系不好容易導致緊張、害怕、焦慮,往往導致自卑的心理;(3)對社會的激烈競爭與不正之風等的不平衡心理;(4)各種攀比,崇尚金錢物質,不能處理好收入、支出的矛盾心理;(5)家庭變故,父母離異、喪親,自己失戀、婚前性行為等導致的悲觀心理。 了解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盡量避免或者克服,保持身心健康。
高曉奇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3月10日3837
0
0
-
長期經歷慢性疼痛,小心焦慮癥
慢性疼痛是一種常見的,并且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癥狀。雖然它不如被稱為“報警信號”的急性疼痛那么令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與醫(yī)生的束手無策,往往使患者的痛苦加重。一些患者的慢性疼痛可以找到軀體病因,但是許多找不到器質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常常使醫(yī)生感到無奈,患者感到絕望。門診實例:全身多處不明原因的疼痛,嚴重時候痛到臉色蒼白、大汗淋漓——20多歲的王先生被這無端的疼痛折磨得無法忍受,做了很多檢查,花了很多錢,卻找不出任何疾病。偶然吃了一些抗焦慮癥的藥物,卻意外發(fā)現疼痛減輕了許多,經醫(yī)生確診之后才發(fā)現,引起劇烈疼痛的正是焦慮癥。身體有反復無端疼痛的癥狀,很可能是患上了焦慮癥。近半慢性疼痛患者有焦慮癥狀據了解,王先生劇痛難忍期間曾做過多次全身檢查,都沒有發(fā)現身體上有任何病變。其實王先生并不是特例,焦慮癥是一種常見心理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確,與遺傳因素、個性特點、突發(fā)事件、應激因素、軀體疾病等均有關系。我國焦慮癥的患病率在5%-7%,臨床發(fā)現,患者中有30%-40%伴有身體疼痛癥狀,而身體并沒有任何疾病,當焦慮癥得到緩解,疼痛也自然會消失。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有病,但是事實上做了很多檢查都沒有找出疾病,其實它和內心焦慮有關,這類病是以各種軀體不適癥狀作為主要癥狀,一般沒有器質性損害,但身體疼痛依然存在。專家解釋,這種疼痛是一種報警,是疾病對身體的一種提醒。實際上,許多查不出器質性原因的慢性疼痛是心理焦慮所致,這種由心理發(fā)出的信號往往被醫(yī)生所忽視。以致患者四處求醫(yī),作多種多樣的檢查,消耗大量的醫(yī)藥資源,最終仍毫無療效。一般說來,與心理疾病有關的疼痛包括以下一些情況:1、緊張性疼痛這類疼痛常由心理沖突所致。人處于心理沖突或長期的精神壓力狀態(tài)時,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這些壓力,除了可出現緊張、煩惱、失眠等癥狀外,也可表現為慢性疼痛,最多見為頭痛、背痛、牙痛或腰痛,這是一種解脫壓力,擺脫窘境的心理轉換方式。這種疼痛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隨著精神壓力的消長而消長。2、暗示性疼痛心理暗示也可導致疼痛的產生。如某女工自感上腹部不適,到醫(yī)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時聽到技師說:“十二指腸有逆蠕動波(這是正?,F象)?!贝撕蟛∪松细钩霈F持續(xù)悶痛,伴有惡心、嘔吐,并反復發(fā)作,但多項檢查未查出器質性病因,最后作心理治療方愈。此種醫(yī)源性的暗示常常是慢性疼痛產生的原因之一。3、抑郁癥性疼痛有學者認為,非器質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情緒所致。這類病人往往抑郁的感覺較輕,如僅表現為缺少愉快感或高興不起來,但軀體疼痛卻持續(xù)而頑固。這類疼痛早期以頭痛為常見,其程度和性質隨心境變化而變化,爾后可發(fā)展為軀體其它部位疼痛,如背痛、腹痛、腰痛,而病人往往認為心境抑郁是疼痛不愈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有時可使缺少臨床經驗的醫(yī)生忽略抑郁的病因作用。4、焦慮癥性疼痛焦慮可引起疼痛。常見為緊張性頭痛,也可有背痛、腹痛、胸痛或肌肉痛。其特點是同時伴有明顯的焦慮癥狀,如緊張、不安、心慌、氣促、出汗等,疼痛部位不如抑郁癥疼痛的部位固定。5、神經衰弱的疼痛神經衰弱的疼痛是頭部常有緊箍感、脹痛感,同時伴有疲勞乏力、失眠等癥狀。6、疑病癥的疼痛其疼痛的性質、程度、部位多不穩(wěn)定,缺少相應的體征。患者往往具有疑病者的特點,如敏感、多疑、焦慮等。7、癔病的疼痛其疼痛特點為痙攣性、發(fā)作性,與心理暗示有明顯關系,并具有模仿、夸張的色彩。此類患者往往具有癔病的其它癥狀,有別于暗示性疼痛。8、更年期綜合征的疼痛這種疼痛往往涉及多個器官、多個部位,或是難以名狀的疼痛,同時伴有植物神經紊亂的癥狀,情緒煩躁、易激惹。疼痛發(fā)生的年齡在更年期,女性多見。這些疼痛往往持續(xù)時間長,反復發(fā)作,雖然程度不特別嚴重,但因軀體治療效果不佳而“折磨”著醫(yī)生與病人。因此,當各科醫(yī)生面臨著臨床上查無器質性證據的慢性疼痛時,要考慮到心理疼痛的可能性,有針對性地作心理治療,這才是根治這類疼痛的最佳途徑。焦慮癥的治療一般分為心理調節(jié)和藥物治療,其中沒有誘發(fā)病因的一般采取藥物治療。對于普通焦慮癥,一般是由于壓力過大、不自信、太緊張等心理情緒導致,可以采取心理調節(jié)的方式。當面臨情緒緊張時,不妨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壓力消除焦慮與緊張,當缺乏信心時,可以想像過去的輝煌成就,或想像成功的景象,化焦慮為力量;假使眼前的工作讓人心煩緊張,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把視線轉向窗外,使眼睛及身體其他部位適時地獲得松弛,從而暫時緩解眼前的壓力,甚至可以起身走動,暫時避開低潮的工作氣氛。溫馨提醒:如果您被不明原因的疼痛折磨時,應考慮找心身醫(yī)學科或心理科的醫(yī)生進行心理治療。心理醫(yī)生會找出患者的心理癥結之所在,根據病情,采用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生物-反饋治療、放松治療等辦法,幫助您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以擺脫疼痛的困擾。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對生活、工作的期望值較高,有時還超過了自己的能力,而導致心理壓力較大,心理沖突較強烈,為此,在看心理醫(yī)生之前或醫(yī)生尚未查明病因時,可試著降低自己的目標,讓目標更合乎現實,同時學會做放松運動,使肌肉放松,以緩解壓力;盡可能利用假期,放下手頭工作,調整自己。
岳劍寧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10月25日6451
1
4
-
一例胃腸功能紊亂病例分析
患者鄔某某,中年男性,因反復大便稀爛不成形,便秘交替入院。 患者過去5年內反復的大便稀爛,一日多次,常有便意。交替便秘,長達4~5天一次,長期胃部不適,數次胃鏡檢查均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既往有高血壓病史,長期服藥控制,并有雙側扁桃體炎切除手術史,長期慢性咽炎。有前列腺增生史,頸椎病史,并有兩次心慌、頭昏,急診入院病史,反復行多項檢查均無明顯異常。 入我科查體 面色晦暗無光,舌苔黃厚。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胃內少許食物殘渣潴留,腸鏡直降結腸腸道痙攣明顯,疼痛強烈中途放棄。余相關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 病例分析:此患者為典型的心身疾病癥候群?;颊邽槟辰鹑诠局鞴懿⒓媛毮炒髮W教師。平素壓力較大,對下屬態(tài)度較溫和,卻嚴于律己,屬于自省力較強追求完美型性格。反復腹瀉,便秘,胃內不適并有食物殘渣,為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之表現。同時合并有胃食管反流,導致咽炎扁桃體炎的反復發(fā)作,腸道痙攣明顯提示腸道高敏感狀態(tài)。以上均為腦-腸互動紊亂的表現。而反復的胸悶心慌,高血壓,頸椎前列腺問題均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中樞神經調控失衡有關。綜合考慮,這是一個長期慢性疲勞,慢性心理應激和壓力造成的心身疾病。 給予建議:重塑健康活潑的人生觀世界觀,平衡事業(yè)、金錢、健康問題,堅持勞逸結合,增加體育鍛煉,保持心情舒暢,積極調節(jié)心態(tài),定期釋放壓力。
苗魯杰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10月19日7055
4
5
-
家屬代為復診,效果一樣?
盧和麗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10月18日3684
0
72
-
心身疾病用藥建議
很多心身疾病患者對于用藥有一定恐懼感,擔心用藥的副作用,擔心用藥有依賴。所以有些人抗拒用藥,或用藥不規(guī)范,用用停停,停停用用,或自己隨意選藥或減量,都會造成疾病遷延不愈,甚至加重。也有患者用藥后一直服用,未定時隨訪醫(yī)生,出現副作用而未知。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些心身疾病為何要用藥。因為不少心身疾病患者腦內特殊部位某些特殊遞質減少(如多巴胺,5一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褪黑素等),其減少即會引起自主神經紊亂,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異常,會引起各種各樣相關疾病和癥狀。而用藥即可補充相應遞質,改善癥狀,同時起到修復大腦功能。 其次要正確合理用藥。很多心身疾病患者經常伴隨失眠,失眠則是其中一個癥狀而已,其寧愿長期服用一些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安定,舒樂安定,氯硝安定等),也不愿使用一些SSRI,SNRI等一類藥物。卻不知前類藥物治表不治本,且有依賴成癮性,相對肝腎毒性大。而后類則是治本之藥,相對更安全有效。同時要根據病情去合理選用相關藥物。 同時忌諱患者自行調整用藥或癥狀消失自行停藥。因為不少心身疾病患者大腦內遞質缺少,經用藥大多癥狀會消失,但大腦分泌功能未正常恢復,一旦自行調整或停藥,癥狀再次出現,不利疾病恢復。只有在大腦功能完全恢復才能停藥。而有些大腦已發(fā)生不可逆損傷如腦中風后的損傷,或年老退行性病變等原因甚至會終生服藥。 用藥過程中與醫(yī)生保持順暢溝通。定期隨訪。如及時咨詢能否合併其他用藥;用藥過程中有無任何不適;需要監(jiān)測相關功能指標,何時減量?怎樣減量?何時停藥?做到這些,心身疾病用藥是相對安全可控!
黃偉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10月07日2630
7
21
-
簡單識別心身疾病
何謂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即是由于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參與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亂甚至器質性病變。 臨床上有哪些心身疾病病呢?可能很多人只知道焦慮,抑郁癥。焦慮,抑郁是一種病癥,很多人心理應激,沖突的常見表現。例如發(fā)生某種疾病后如急性心肌梗死后自然會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同樣焦慮抑郁同樣會誘發(fā)和加重心肌梗死。這個原因大家容易理解。焦慮,抑郁在臨床上醫(yī)生和患者都相對容易識別和進行治療。其實臨床上更多的以多種軀體性疾病形式出現,而它的真面目恰恰未被醫(yī)生及時識別,依舊在按照傳統(tǒng)醫(yī)學進行診治,以致收效甚微。臨床上有哪些屬于心身疾病呢? 一:神經系統(tǒng)方面:偏頭痛,眩暈癥,三叉神經痛,各種軀體慢性疼痛,肢體周圍疼痛麻木,睡眠障礙等。 二:心血管系統(tǒng):冠心病,高血壓,部分早搏、心律失常,部分胸部刺痛、隱痛、胸悶不適,氣短等。 三:呼吸系統(tǒng):心因性哮喘,神經性咳嗽,過度換氣綜合征等。 四:消化系統(tǒng):消化性潰瘍,腸易激惹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各種胃腸道隱痛不適,消化不良等。 五:泌尿生殖系統(tǒng):月經紊亂,痛經,部分慢性尿路感染,子宮內膜異位,功能性不孕不育,功能性性功能障礙等。 六:內分泌系統(tǒng):糖尿病,甲亢,肥胖,反復低血糖等。 七:骨骼系統(tǒng):頸腰背疼痛,反復夜間抽筋,肌肉疼痛。 八:風濕免疫系統(tǒng):幾乎所有風濕免疫或多或少均與此有關。 九:皮膚科:神經性皮炎,慢性蕁麻疹,斑禿,慢性濕疹,搔癢癥等。 十:眼科:飛蚊癥,眼肌痙攣,部分原發(fā)性青光眼等。 十一:五官科:神經性耳鳴,咽喉部異物感,美尼爾綜合癥,空鼻癥等。 十二:口腔科:反復口腔性潰瘍,反復性舌炎等 其他常見的各種腫瘤均為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范圍廣泛,但容易忽視,臨床上只注重軀體性疾病的治療,而忽略了心理性的治療。人的心理與身體互為影響,互為協(xié)調,是有機統(tǒng)一。對于心身疾病的治療必須倡導心身同治。
黃偉醫(yī)生的科普號2019年06月21日2431
4
18
-
“渾身不舒服”是得了什么“病”?
全身不舒服但有查不出嚴重問題時請警惕“心身疾病”!王阿姨最近一直總覺得心里不舒服,晚上睡覺也睡不好,有一天早上去買菜在菜場里突然一陣覺得胸悶、心慌、大汗、渾身發(fā)抖,幸好及時呼救,叫來急救車送往附近的三級醫(yī)院搶救。一番檢查后,并沒有發(fā)現明顯嚴重的異常結果,尤其是心電圖,只顯示心律不齊和偶見的早搏,血壓也只是稍微偏高。考慮王阿姨平素身體還算健康,只是餐后血糖稍微有點高,醫(yī)生建議她回家好好休息,并開了心臟科的藥物,并定期門診隨訪。 王阿姨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覺得自己要不行了,人馬上就要沒有了”,而現在的她總是很擔心當時的情況會再發(fā)生,整天惶恐不安,也不敢一個人出門,總害怕自己在外面發(fā)生了什么意外沒人來幫忙 王阿姨不知如何是好,拿了一堆沒有明顯異常的檢查報告跑來門診找我,她匆匆忙忙、緊緊張張,語速很快,像一只受了驚的小鳥。我們聊了聊,才得知王阿姨女兒最近出嫁了,丈夫過世的后,現在家里就剩下她一個人,平時連說話的人都找不到。我想了想對他說:“我建議你到心理科去看一看!” 心理科?王阿姨一臉疑惑,焦急甚至帶點不開心的說“我是心臟不好,又不是腦子出問題了,心理科那是瘋子才去的地方呀?!? 我連忙解釋說:“有的情況下了解你為什么生病比你生了什么病更有用哩!你很有可能得的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 心身疾病也被稱作“心理生理疾病”,這是一組發(fā)生發(fā)展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的疾病。簡單來說: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日常生活瑣碎和各種突發(fā)事件都會給我們的內心造成壓力,以及我們內心的一些愿望和現實產生沖突而當這些不當影響不能得到很好緩解的時候,雖然我們看似理智的大腦會一直在幫我們壓抑,但我們的身體就會以生病的方式幫我們表達出來。 就拿王阿姨來說,平時身體就處于亞健康的狀態(tài),丈夫的去世對她就造成了一次打擊,最近看著女兒忙著出嫁更不好表現自己受傷的一面,不斷的壓制著自己的負面情緒。女兒嫁出去之后,王阿姨突然感到孑然一身,一下子變得無比空虛,常常想去女兒那看看,卻發(fā)現女兒有了新家庭以后自己卻不那么重要了,于是種種因素影響下,王阿姨終于“病”倒了,王阿姨的女兒知道了母親的情況也常?;貋砜纯赐醢⒁?。 常見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我國的綜合性醫(yī)院內科門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就診者有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即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范圍非常廣,設計各個系統(tǒng),從胃潰瘍、哮喘,到冠心病、癌癥等都是其不同表現。常見的心身疾病按照系統(tǒng)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皮膚系統(tǒng):神經性皮炎、搔癢癥、斑禿、牛皮癬、慢性蕁麻癥、慢性濕疹等。 2、骨骼肌肉系統(tǒng):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 3、呼吸系統(tǒng):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癥、神經性咳嗽。 4、心血管系統(tǒng):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陣發(fā)性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原發(fā)性高血壓或低血壓、偏頭痛、雷諾病。 5、消化系統(tǒng):胃、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壓食、潰瘍性結腸炎、幽門痙攣、過敏性結腸炎。 6、泌尿生殖系統(tǒng):月經紊亂、經前期緊張癥、功能性子宮出血、性功能障礙、原發(fā)性痛經、功能性不孕癥。 7、內分泌系統(tǒng):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經系統(tǒng):痙攣性疾病、緊張性頭痛、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癥。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既然上面的定義里說到,心身疾病是一組發(fā)生與發(fā)展都與心理、生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那么他就一定與這些因素有關。 隨著醫(yī)學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也從傳統(tǒng)的生理因素開始轉向其他方面,其實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就說過“了解一個什么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生了什么病更重要”。他強調的是人,而不是病。中國的漢字“病”,如果仔細、拆開來看,你也會發(fā)現它也有個“人”在其中。同樣一個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知道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感冒,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也是有所不同的。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心身的病的發(fā)病因素有哪些: 生物遺傳因素:先天遺傳因素是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特定的身體素質和軀體狀況都會發(fā)生特定的心身疾病。 社會-文化因素:每個特定的時代及其不同文化背景給不同的人造成不同的影響,想象一下在以胖為美的時代厭食癥的發(fā)生率會不會和今天大家以瘦為美的審美的時代的一樣呢?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導致心身疾病的內因,主要包括情緒因素和個性特征。長期而嚴重的負性情緒,如焦慮、憤怒、抑郁、恐慌等會導致心身疾病的發(fā)生。 生活應激事件: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可能發(fā)生重要的事件,這些事件是指那些可以造成個人生活風格和行為改變,并要求個體去適應和應對的特殊事件。包括:失戀、離婚、喪失親人、工作變動、突發(fā)災難等,它們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或創(chuàng)傷,并導致軀體不適。應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實際上是以情緒反應作為中介來實現的。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即愉快、積極的情緒)和負性情緒(即不愉快、消極的情緒)。正性情緒有益身心。負性情緒一方面是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一種必然反應,對機體有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強度過大或持續(xù)時間過久,則可能導致機體功能失調而致病。 如此解讀來看,王阿姨本身患有的軀體疾病已是一個信號,在經過愛人去世、女兒出嫁這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后,加上王阿姨原本風風火火、敏感焦慮又不愛善于在女兒面前表達情緒的性格和行為傾向,同時處在這個快節(jié)奏、表面化、忽略內心感受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心身疾病就這么發(fā)生了。 一些關于心身疾病癥狀的有趣理解: 一個人疾病的癥狀就像是樹冠上面的枝葉,癥狀是最外面、最表層的現象。當去了解這個病人的時候,光去了解“樹冠”肯定是不全面的,還要看到樹枝、樹干、土壤、空氣。 哮喘的喘息發(fā)作和咳嗽癥狀被認為是“被壓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幫助,同時對別人和自己感情上也有一些模棱兩可的需要,不清不楚的地方。 結腸炎的人很容易服從、聽話,但是帶有一定的強迫特征,內心比較矛盾也比較吝嗇。 心臟病的人比較忙碌、好勝、急躁。 蕁麻疹的人渴望得到感情,甚至有時候有罪惡感和自我懲罰。 神經性皮炎是對早年撫摸不夠的一種代償。 生活環(huán)境中對愛情的強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隨胃的過度活動,具易患素質者就可能引起胃潰瘍。潰瘍的形狀就像被壓抑已久的火山噴發(fā)。 心身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既然我們說到,生物-社會-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心身疾病的預防就要做到同時兼顧心、身兩方面。 然而生物、生理方面是我們常常會關注的,相對比來說,心理層面的感受就容易被忽視,加之由于我國大眾對心身疾病的認識較少和長期形成的就醫(yī)習慣,90%的心身疾病患者會選擇去各科就診而就是很少去心理科。就像王阿姨一樣,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心理有問題”,當然,“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怎么看問題才是問題”,疾病的問題本來是客觀存在,在我們不理解甚至帶有一些偏見的情況下,他本身的意義就改變了。嘗試著去理解疾病,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學習情緒調節(jié)和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對于預防心身疾病就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對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保持敏感性。如果察覺到自己長期處于負性情緒的困擾中,并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時,就應該主動地進行情緒調節(jié)或者主動的尋求幫助,可以借助運動、娛樂、與家人朋友溝通或心理咨詢等方式疏導不良情緒,甚至嚴重時可以去心理科就診。 王阿姨經過介紹去到了長寧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一名心理醫(yī)生那里開始接受治療,同時我的門診仍舊繼續(xù)隨訪,原本的軀體疾病也在同時治療,一段時間之后,王阿姨告訴我,“醫(yī)生,你給我開的這個心藥真的很管用!” 本文系孫巖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btabogados.com)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孫巖醫(yī)生的科普號2016年12月14日11525
0
3
心身疾病相關科普號

張閃閃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閃閃 醫(yī)師
洛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精神科
26粉絲3.6萬閱讀

楊福收醫(yī)生的科普號
楊福收 主任醫(yī)師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
精神科
107粉絲9萬閱讀

丁麗君醫(yī)生的科普號
丁麗君 主任醫(yī)師
廈門市仙岳醫(yī)院
心理科
1255粉絲14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黃偉 主任醫(yī)師無錫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綜合內科
失眠 4票
神經官能癥 4票
焦慮癥 4票
擅長:各種內科疑難雜癥,心血管內科,心身疾病,尤其對失眠,頭痛,頭暈,胸悶心慌,血壓控制不穩(wěn),三叉神經疼痛,帶狀皰疹后遺癥,頸背部疼痛,四肢關節(jié)酸痛,軀體手腳麻木、疼痛,耳鳴,難治性口腔潰瘍、舌炎,虛汗,難治性胃腸不適,腹部隱痛,腹脹,多屁,反復盆腔炎,反復尿路感染,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銀雪病,斑禿,面肌、眼肌痙攣,飛蚊癥,干眼癥等心身疾病。擅長青少年心理咨詢及指導。 -
推薦熱度4.0張杰 主任醫(yī)師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 心身醫(yī)學科擅長:1.抑郁障礙、焦慮障礙、強迫性障礙、睡眠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疾病的診治與康復; 2.早期精神心理和行為異常的評估干預; 3.精神科藥物副反應的綜合干預。
-
推薦熱度3.9謝永標 主任醫(yī)師廣東省人民醫(yī)院 心理精神科
抑郁癥 16票
焦慮癥 14票
情感障礙 8票
擅長:1、青少年學習困難、家庭和人際關系沖突; 2、青少年和成人生活事件帶來的心理應激(如心理創(chuàng)傷、罹患腫瘤等); 3、對難以解釋的功能性軀體疼痛、查不出原因的軀體不適等疑難疾患具有豐富診療經驗和心理治療技能; 4、對于雙相情感障礙的長程疾病管理和家庭干預具有豐富經驗; 5、對于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綜合干預具有豐富的經驗; 6、對于社交恐懼癥、高功能孤獨癥和阿斯伯格綜合癥的患者擅長從心理發(fā)育和認知層面評估和綜合干預; 7、對于心理危機干預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8、熟悉抑郁癥、焦慮癥、睡眠障礙等規(guī)范系統(tǒng)治療。 9、對于心理精神障礙的疑難病癥開展整體醫(yī)學模式的臨床訪談和綜合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