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09月15日
5984
0
1
-
魏博主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 口腔頜面外科 疾病概述:成釉細胞瘤為最常見的牙源性良性腫瘤,據(jù)國內統(tǒng)計資料,占牙源性腫瘤的59.3%。大部分成釉細胞瘤為骨內生長型,周圍型者少見。成釉細胞瘤來源于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包括成釉器、Malassez上皮剩余、Serres上皮剩余、縮余釉上皮或牙源性囊腫的襯里上皮;也有可能來源于口腔黏膜上皮。臨床表現(xiàn):成釉細胞瘤多發(fā)生于青壯年(30~39歲)。男女性別無明顯差異。下頜骨比上頜骨多,占80%~90%,其中下頜磨牙區(qū)和升支部為最常見的部位;上頜骨占10%左右,以磨牙區(qū)多見。成釉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最長可達數(shù)十年。早期可無癥狀,但隨病變發(fā)展可使頜骨逐漸膨大,膨隆多向唇頰側發(fā)展,造成畸形,左右面部不對稱。長大的腫瘤可使骨密質受壓變薄,觸之有乒乓球感。如腫瘤侵犯牙槽突,可使牙松動、移位或脫落。腫物發(fā)展穿破骨密質侵入口腔黏膜下時,其被覆的黏膜表面可見對頜牙的咬痕或因咬傷出現(xiàn)潰爛、疼痛。由于腫瘤的侵犯,可以影響下頜骨的運動度,甚至可能發(fā)生吞咽、咀嚼和呼吸功能障礙。當腫瘤壓迫下牙槽神經時,患側下唇及頰部可能感覺麻木不適。如腫瘤發(fā)展很大,骨質破壞較多,可發(fā)生頜骨病理性骨折。上頜骨的成釉細胞瘤可因其生長侵及鼻腔、上頜竇、眼眶和鼻淚管等結構,出現(xiàn)鼻阻塞、眼球突出、異位及流淚。如向口腔發(fā)展時可使頜錯亂。近年來,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成釉細胞瘤是多型性腫瘤,具有局部侵襲性生長的特點,組織學上可分為3種類型:1,一般型成釉細胞瘤:又稱為標準或經典型骨內成釉細胞瘤、實性或多囊性成釉細胞瘤。肉眼見腫瘤大小不一,剖面常見有實性和囊性兩部分,實性區(qū)呈白色或灰白色,囊腔內含黃色或褐色液體。腫瘤主要有兩型,即濾泡型和叢狀型,腫瘤細胞形成孤立性上皮島或增殖成網狀聯(lián)接,間質為疏松結締組織。另外,還有兩種細胞形態(tài)變異,即棘皮瘤型和顆粒細胞型,棘皮瘤型是指在腫瘤上皮島內呈現(xiàn)廣泛的鱗狀化生,有時伴角化珠形成;顆粒細胞型是指上皮細胞廣泛的顆粒性變。2,單囊型成釉細胞瘤:臨床上類似于含牙囊腫,囊腔部分襯里上皮表現(xiàn)為早期成釉細胞瘤的特點,即襯里上皮基底層細胞呈柵欄狀排列,核遠離基底膜,核染色質增加,著色深,胞漿出現(xiàn)空泡狀。有時在纖維囊壁的不同層面可見實質性的腫瘤突起,細胞形態(tài)為濾泡型或叢狀型,又稱為壁性成釉細胞瘤。3,周邊型成釉細胞瘤:是指局限于牙齦或牙槽黏膜內的成釉細胞瘤。它常浸潤周圍組織,主要是牙齦結締組織,但不侵襲下方的骨組織。有時見腫瘤下方呈現(xiàn)淺碟狀壓迫性骨吸收。診斷要點:1,有無痛性、漸進性頜骨膨隆病史。2,頜骨膨隆多位于下頜骨磨牙區(qū)、下頜角和升支部位,多向唇頰側骨壁膨大,可有乒乓感。3,腫瘤壓迫下牙槽神經時,患側下唇及頰部可能感覺麻木不適。腫瘤侵及鼻腔、上頜竇、眼眶和鼻淚管等結構時,可出現(xiàn)鼻阻塞、眼球突出、移位及流淚等。4,影像學檢查:(1)X線片:成釉細胞瘤分多房型、單房型、蜂窩型和局部惡性征型四種類型,其中以多房型和單房型為主。其共同的X線特征為:①頜骨膨隆,以向唇頰側為主。②腫瘤區(qū)的牙齒可移位或脫落,牙根呈鋸齒狀吸收。③腫瘤侵入牙槽側,造成牙根之間的牙槽骨浸潤及硬骨板消失。④腫瘤邊緣可有部分增生硬化。⑤瘤內有罕見鈣化。⑥腫瘤內可含牙或不含牙。(2)CT和MRI:在顯示成釉細胞瘤與牙槽骨、牙根和牙的關系方面不如X線平片,但能清晰顯示病變的密度或信號以及受侵頜骨的膨脹方向。對于侵及軟組織的成釉細胞瘤,CT和MRI顯示更明顯。5,穿刺檢查:對于成釉細胞瘤的囊性變或壁性成釉細胞瘤,臨床觸及乒乓感者,行穿刺檢查,可抽吸出黃色或褐色液體,但無脫落上皮及黃色角化物。6,活組織檢查:對于臨床難以明確診斷的不典型病理,特別是難以與惡性腫瘤鑒別的局部惡性征型、周邊型成釉細胞瘤,術前應行活組織檢查。臨床特征典型的病例可選擇術中冰凍快速活檢,以爭取診斷與治療一起完成。鑒別診斷:1,其他牙源性腫瘤:與成釉細胞瘤一樣,其他牙源性腫瘤也表現(xiàn)為頜骨的膨大,但臨床上相對少見。一般X線片顯示囊狀陰影并伴有鈣化灶,應考慮為其他牙源性腫瘤,但最后診斷必須依賴病理確定。(1)牙源性腺樣瘤:好發(fā)于上頜尖牙區(qū),青少年多見,女性多于男性;X線表現(xiàn)為單房囊性陰影,但常有鈣化小點,牙根可壓迫吸收而呈斜面狀,該X線特征與成釉細胞瘤不同。(2)牙源性鈣化上皮瘤:臨床極為少見,好發(fā)于下頜骨前磨牙和磨牙區(qū),中年多見,男女性別無差異;X線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放射,透光區(qū)內含大小不等的不透光團塊。(3)牙源性鈣化囊腫:為少見的牙源性腫瘤,上下頜骨均可發(fā)生,好發(fā)于前磨牙、磨牙區(qū)。X線表現(xiàn)為兩型,一為囊腫型,其特點是單囊低密度透光陰影,周圍有致密清晰的邊緣,其中有點狀或塊狀的鈣化灶;另一為實性腫塊,特點是密度增高的團塊狀鈣化灶,邊界不清,為低度惡性腫瘤。(4)牙源性纖維瘤:病變?yōu)閷嵭?,質硬,好發(fā)于下頜磨牙區(qū),多見于兒童和青年,無性別差異。X線表現(xiàn)為骨密質膨脹以及多房陰影,但分隔少且較直、粗糙,不像成釉細胞瘤那樣清晰銳利,瘤內可見不規(guī)則的密度增高區(qū)。(5)牙源性黏液瘤:上下頜骨均可以發(fā)生,但以下頜骨為多發(fā)部位,青年多發(fā),腫塊長大可穿破骨質,可捫及表面光滑呈結節(jié)狀,質地柔軟而非乒乓感。X線示:界限清楚的透光影像,有分隔呈多房狀,分房形態(tài)各異,以網格狀多見,有時可呈“火焰狀”改變。(6)牙本質瘤:極少見,多見于青年人,好發(fā)于下頜磨牙區(qū)。X線片示為渾濁不透光的陰影。(7)良性牙骨質母細胞瘤:好發(fā)于下頜骨的前磨牙、磨牙區(qū),可出現(xiàn)牙痛癥狀,常繼發(fā)感染形成牙齦或頰瘺管。X線片示為牙根部的團塊不透光影像,周界清晰,并有窄的環(huán)狀透光影像帶。(8)牙瘤:好發(fā)于兒童和青年,大多數(shù)在拔牙后或繼發(fā)感染時發(fā)現(xiàn)。病理上分為混合性牙瘤和組合性牙瘤兩型,有時牙瘤與囊腫同時存在,稱為囊型牙瘤。(9)混合性牙瘤:為各種牙體組織排列紊亂、混雜,無典型牙齒結構形成。多位于前磨牙和磨牙區(qū)。X線片表現(xiàn)為頜骨內異常高密度團塊狀影像,病變邊緣光滑,周緣多有一條清晰的低密度條帶包膜,頜骨可有膨脹。(10)組合性牙瘤:由許多牙齒樣結構組成,排列方式與正常牙相仿。多見于前牙區(qū)。X線片表現(xiàn)為頜骨內有許多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的小牙堆積。2,牙源性角化囊腫:又名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牙源性角化囊腫一般以單發(fā)性囊腫多見,也可以為多發(fā)。牙源性角化囊腫引起的骨質膨隆可捫及明顯乒乓感,有1/3的病例其膨脹向舌側并穿破舌側骨壁。穿刺囊液為草黃色,可見黃、白色角化物混雜其中,顯微鏡下可見膽固醇結晶。X線檢查可幫助鑒別診斷,其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單房型,囊腫周界清楚,有白色致密線條。臨床上最易與成釉細胞瘤混淆。僅依靠臨床表現(xiàn)和X線有時仍難以鑒別角化囊腫和成釉細胞瘤,特別是囊腫與成釉細胞瘤同時存在時,須借助于病理檢查才能最后確診。治療原則: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由于成釉細胞瘤屬“臨界瘤”,因此切除腫瘤時應在腫瘤外正常組織0.5cm以上的范圍進行。治療方案:1,徹底刮治術:小兒成釉細胞瘤或壁性成釉細胞瘤可采用徹底刮治術,一般很少復發(fā)。對于多次復發(fā)的腫瘤,則不易再行刮治術,一般很少復發(fā)。對于多次復發(fā)的腫瘤,則不宜再行刮治術而采用切除術。2,下頜骨方塊切除術:侵犯下頜骨的成釉細胞瘤,范圍較小,按其治療原則切除病變后,下頜骨下緣能保留足夠厚度者。術前評估一般要求X線片顯示,腫瘤下緣0.5m以外尚有足夠厚的正常骨組織(至少0.5cm厚度)。3,下頜骨部分切除術:適用于成釉細胞瘤范圍較局限,但下頜骨下緣無足夠厚度,腫瘤切除后無法保證下頜骨連續(xù)性者。4,下頜骨切除術:成釉細胞瘤已侵及一側下頜骨體及升支部,病變已接近中線或全下頜骨者,則行一側下頜骨切除術或全下頜骨切除術。全下頜骨切除術者,術中應做到預防性氣管切開術,并做人工骨移植。5,上頜骨部分切除術:適用于上頜骨下部、未累及上頜竇的成釉細胞瘤。6,上頜骨次全切除術:適用于未累及眶底及眶下緣骨質的上頜骨成釉細胞瘤。7,上頜骨全切除術:適用于累及全上頜骨的成釉細胞瘤。8,頜骨缺損的修復:下頜骨連續(xù)性完好者,一般不需要修復;連續(xù)性喪失者可采用單純游離骨移植術、血管化游離骨移植術或人工骨移植。單純游離骨移植術的骨骼來源可采用肋骨、髂骨等;血管化游離骨移植術可用髂骨肌瓣、腓骨肌瓣等。上頜骨缺損者,術后贗復體修復或同期行血管化游離骨移植,或鈦網上頜骨再造。成釉細胞瘤屬于臨界瘤,具有局部侵襲生長的生物學特性,因此如手術術式選擇不當,術后復發(fā)率較高。一般刮治術復發(fā)率最高,下頜骨方塊切除術次之。如成釉細胞瘤已穿破骨密質,進入軟組織,則骨膜及軟組織上的殘留可以引起復發(fā)。反復多次的復發(fā)有轉為惡性的可能。解放軍總醫(yī)院(301醫(yī)院) 口腔科魏博醫(yī)師2019年05月22日
22576
5
9
造釉細胞瘤相關科普號

魏博醫(yī)生的科普號
魏博 主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
口腔頜面外科
1114粉絲124.8萬閱讀

蘇宇雄醫(yī)生的科普號
蘇宇雄 副主任醫(yī)師
25粉絲14.4萬閱讀

李勁松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勁松 主任醫(y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
口腔頜面-頭頸外科
5824粉絲4.8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