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炎的中西醫(yī)防治知識
面神經炎,中醫(yī)又稱“面癱”。是一種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以冬春季節(jié)多見。造成面神經炎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以疲勞及面部、耳后受涼、受風引起的特發(fā)性神經炎居多。還包括感染性疾病、神經源性病變(腦出血、腦梗塞、腦血栓、腦部腫瘤等)、創(chuàng)傷性病變(面部外傷、面部手術引發(fā))、中毒性病變(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均可引起。1、主要癥狀臨床具體表現(xiàn)為面部被牽向健側,口眼歪斜,前額紋消失,無抬眉動作或皺眉不能,眼裂擴大,閉目不全,眼瞼外翻,鼻唇溝平坦,口角歪向健側,不能吹口哨,流口水,不能咀嚼??砂橛蓄^痛、耳鳴、飲水嗆咳、復視、牙痛等。2、治療2.1發(fā)病早期以控制感染,減輕面神經根水腫,改善血循環(huán)為治療原則,可應用抗病毒或抗感染、營養(yǎng)神經藥物,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長期使用易產生很多副作用,使患者免疫力下降,恢復緩慢,肥腫難分,水鈉潴溜的出現(xiàn),避免肝腎功能的損害。2.2發(fā)病后第五天可采用針灸治療,每日一次。宜雙側取穴,面部取穴要少而精,刺激宜輕不宜重。取主穴:地倉、頰車、下關、迎香、合谷、列缺。配穴:眼瞼閉合不全者用陽白、太陽、四白、攢竹、眉中;口眼歪斜者用人中、承漿、醫(yī)風;體質虛弱者用足三里、腎俞、肝俞,熱毒用大椎、曲池、風池;痰濕者用足三里、豐隆、脾俞等,以起到疏風散瘀、行氣通絡的作用。盡量不用電針,過頻的刺激,避免頻繁的熱敷和按摩,有利于減輕面神經變性,預防產生面神經后遺癥。也可使用隔姜灸治療,每日一次,十天一療程,連續(xù)兩個療程。2.3中藥治療:以祛風通絡、活血通絡、益氣養(yǎng)血、祛風定驚、扶正止痙為治則。方藥以牽正散合補陽還五湯加減。白附子8g僵蠶10g黃芪30g紅花6g地龍10g防風10g桃仁10g川芎10g白芍15g全蝎5g甘草6g茯苓15g羌活10g當歸15g葛根20g。眼紅流淚加木賊、菊花、生地;牙痛加白芷、延胡索;傷風感冒加荊芥、金銀花;咳嗽加前胡、桔梗、紫菀;頭痛加藁本、蔓荊子;面部麻木加天麻;體質虛弱者加黨參、人參或黃芪加量等。2.4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該病相關知識,解除患者心理負擔,爭取配合治療;急性期神經水腫嚴重不能采用針灸治療;囑患者出外戴眼鏡、戴口罩,避免刺激眼睛和面部被風吹;教會患者自行面部局部按摩、熱敷等康復手法治療;注意休息,避免疲勞;教會患者正確的口腔護理。3、預防盡量避免病毒感染及冷風吹面,尤其不要在酒后對風吹,不要對著空調、電扇直著吹,用溫水洗面,天冷出門戴口罩;遠離煙酒,忌辛辣刺激、酸之品,予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飲食;保持房間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溫濕度適宜,避免疲勞,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4、小結通過中西醫(yī)治療,具有祛風通絡、益氣活血、扶正止痙之功,能全面改善病灶部位的毛細血管的微循環(huán)能力,促進血液流通,恢復血管彈性,使有足夠的血液營養(yǎng)神經根激活神經元,促進損傷的面神經修復、再生。全面激活神經細胞,使面神經支配肌肉功能得以恢復,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再輔以正確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就醫(yī),及時治療,樹立信心,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這樣疾病就能夠很快恢復。以上科普知識僅供參考,建議最好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下進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