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面肌痙攣的發(fā)生率很高。中醫(yī)認為是因為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之后可以加重面肌痙攣患者的病情,如濃茶、無磷魚、煙酒、咖啡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可以預防面肌痙攣的發(fā)生,英愛減少熬夜時間,多食用一些含有清淡維生素多的食物。讓面肌痙攣患者處在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避免出現情緒波動,在面肌痙攣患者疼痛加重的時候可以食用的治療進行控制。面肌痙攣患者在生活中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飲食清淡,避免貪食,少吃甜食、動物脂肪和精制食品,多吃粗糧、魚類、蔬菜、豆制品和水果;第二,要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并參加體力勞動;第三,要在飯后進行室外活動,不宜立即臥床睡覺。第四,要控制體重增加,防止肥胖。控制體重不宜提倡用節(jié)食的方法,而應采用少吃多餐及運動等方法。總之,要想預防面肌痙攣的發(fā)生,首先應該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預防或是減輕面肌痙攣的發(fā)生或是病情。
腦膜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好發(fā)于矢狀竇旁,大腦凸面,大腦鐮旁,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jié)、嗅溝、小腦橋腦角及小腦幕等部位,也可多發(fā)。其人群發(fā)生率為2/10萬。占同期原發(fā)腦腫瘤的 19.2%,僅次于膠質瘤,是神經外科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腦膜瘤的發(fā)生原因 腦膜瘤起源于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大部分來自蛛網膜細胞,因此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含有蛛網膜成分的地方。 腦膜瘤的發(fā)生原因尚不明確,據分析可能與一定的內環(huán)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包括顱腦外傷,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雙側聽神經瘤等,并非單一因素造成。腦膜瘤的性質——良性為主 腦膜瘤呈球形生長,與腦組織邊界清楚,瘤體多為球形、扁平形或啞鈴形。 大多數的腦膜瘤都屬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病程長,其出現早期癥狀平均約為2.5年,長者可達6年之久。 部分腦膜瘤可能間變?yōu)閻盒?,切除后復發(fā)很快。 腦膜瘤的常見臨床癥狀 不同部位腦膜瘤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成年人發(fā)病較多,故凡成年人有慢性頭痛、精神改變、癲癇,一側或兩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共濟失調或有局限性顱骨包塊等。特別是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顱內壓增高癥狀時,要考慮腦膜瘤的可能性。眼底檢查常發(fā)現慢性視神經乳頭水腫或已呈繼發(fā)性萎縮。 腦膜瘤的檢查1、顱骨平片 顱內腦膜瘤需要常規(guī)攝顱骨平片,約有75%病例在平片上可以顯示出顱內腫瘤的征象,而30%~60%的病例可根據平片的征象作出腦膜瘤的診斷。 X線顱骨平片的征象,一部分屬于顱內腫瘤,顱內壓增高的間接征象,如蝶鞍骨質侵蝕與擴大,腦回壓跡明顯與松果體鈣化斑移位,少數情況下,顱縫分離。另一部分是腦膜瘤直接引起的征象,包括腫瘤局部骨質增生與破壞,腫瘤血運增加引起的腦膜動脈溝變寬與增多,腫瘤鈣化,局部骨質變薄等,這幾點常是腦膜瘤可靠的診斷依據。2、CT和MRI掃描 在腦膜瘤的診斷上,CT和MRI掃描已取代同位素腦掃描、氣腦和腦室造影、腦膜瘤多為實質性且富于血運,最適合于CT和MRI檢查,其準確性能夠達到發(fā)現1cm大小的腦膜瘤。 CT掃描,腦膜瘤有其特殊征象,在顱內顯示出局限性圓形密度均勻一致的造影劑增強影像,可并有骨質增生,腫瘤周邊出現密度減低的腦水腫帶,相應的腦移位,以及腦脊液循環(huán)梗阻引起的腦積水征象。 MRI掃描,在T1WI上,腦膜瘤信號與臨近腦皮層相似,常為等信號,而與腦白質比較為低信號。在T2WI上為等信號所掩蓋。增強后,腦膜瘤有顯著而均勻的增強,其附著處的硬腦膜因受腫瘤浸潤有顯著增強,稱“硬膜鼠尾征”或“腦膜尾征”。3、腦血管造影 對某些腦膜瘤,腦血管造影仍是必要的。尤其是深部腦膜瘤,它的血液供應是多渠道的,只有通過腦血管造影,才能夠了解腫瘤的供應來源,與腫瘤的血運程度和鄰近的血管分布情況,這些對制定手術計劃,研究手術入路與手術方法都有重要價值。 如果能作選擇性的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及椎動脈造影,特別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則血管改變征象更為清晰而明確。腦膜瘤的治療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方式 對腦膜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如能早期診斷,原則上應爭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腫瘤侵犯的腦膜與骨質,以期根治。對于一部分晚期腫瘤,尤其是深部腦膜瘤不可勉強從事全切除術,以免引起危險招致病人死亡;而宜限于腫瘤次全切除,消除腫瘤癥狀。放療是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 對于難以進行手術或術后殘余的腦膜瘤,放射治療特別是伽瑪刀治療都是可選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的停止腫瘤生長、縮小腫瘤體積、降低復發(fā)率。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此病多發(fā)于中年以后,最初常表現為一側眼瞼的陣發(fā)性抽動,以后可逐漸擴展到上下眼瞼及半側面部肌肉抽動,致使口角歪斜和睜眼困難,嚴重影響病人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盡管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法目前已經十分成熟,但是,真正能夠得到及時合理治療的患者并不多。常見誤區(qū) 1:認識不清。臨床上很多病人即使到了疾病的晚期仍然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面肌痙攣,更不知道面肌痙攣還能夠根治。其實,依據面肌痙攣的典型癥狀病人是可以自己判斷的。面肌痙攣的特征性表現為:以一側眼瞼開始的陣發(fā)性不自主的抽搐,隨著時間延長可擴展至同側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肌肉抽搐最為常見,抽搐反復發(fā)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精神緊張和與人交談時加重,嚴重者致使眼睛不能睜開,口角歪斜,病人感到心煩意亂,無法正常工作或學習。當然面肌痙攣還需要與面癱后遺癥(面肌抽搐前有明顯的面癱史,由于面癱恢復不全發(fā)生肌肉抽搐,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肌無力)、特發(fā)性眼瞼痙攣(雙側眼瞼同時痙攣,常伴有精神障礙)、習慣性面肌痙攣(多在童年起病,以面肌無目的刻板性或反復跳動為主要表現)以及手足徐動癥和舞蹈病相鑒別。常見誤區(qū) 2:誤信偏方秘方。為了治療面肌痙攣,很多患者偏聽偏信什么秘方偏方,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費用,還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有的還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曾經有一位貴州籍面肌痙攣患者,在患病的開始階段,當地的一位算命先生說患者是由于已經過世多年的鄰居鬼魂附體,要他在家花錢做法,否則將有不祥之災,可是忙活了一陣子之后,患者的癥狀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愈發(fā)加重。后來又聽說山西有治療偏方,就前去求治,在面部又是扎針、又是敷藥,可是癥狀就是不見好轉,絕望之余幾乎放棄了求治的信心。一直到2006年,經當地在上海打工的一位鄰居介紹才來到了上海,接受了微血管減壓手術,徹底將困擾多年的頑癥給根治了。其實,他患的就是最普通的面肌痙攣。常見誤區(qū) 3:治療方案選擇不當。目前臨床上存在的治療面肌痙攣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針灸、中醫(yī)中藥、注射肉毒素、封閉、微血管減壓等,不同的方法療效不同,適應癥也不同。比如口服卡馬西平或得理多雖然可以暫時減輕抽搐的程度,但不能將抽搐根治,而且這類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藥物治療只適應于疾病早期或者全身情況較差不能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再比如肉毒素注射,通過藥物對神經的毒性作用來阻斷神經傳導,其優(yōu)點是操作簡單,但其最大的缺點是治療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面癱,而面癱恢復后癥狀又重新出現,因此需要反復注射,這種方法不僅不能根治面肌痙攣,而且有可能導致永久性面癱。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唯一一種針對病因的治療方法,其缺點是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但其最大的優(yōu)點是可以根治面肌痙攣,而且可能保留面神經的正常功能,因此微血管減壓術已經成為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案。常見誤區(qū) 4:過分擔心手術風險。其實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人會愿意接受手術治療。但是應該提倡的是在充分了解面肌痙攣發(fā)生的原理和各種治療方法的利弊后,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面肌痙攣包括原發(fā)性面肌痙攣和繼發(fā)性面肌痙攣兩種,繼發(fā)性面肌痙攣是指由于膽脂瘤、聽神經瘤、腦膜瘤、腦血管畸形等顱內疾病引起的面肌抽搐,當然應該選擇治療原發(fā)疾病為主。而原發(fā)性面肌痙攣是指由于顱內血管壓迫面神經導致神經脫髓鞘的結果,這在核磁共振檢查及病理學檢查中已經能夠證實,因此也只有將壓迫血管移位才能實現面神經減壓,這正是微血管減壓術的原理所在,當然也是微血管減壓術能夠根治面肌痙攣的真正原因。其實,微血管減壓術本身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在各大醫(yī)療中心已經得到廣泛的開展,無論是手術的規(guī)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已經發(fā)展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原來面肌痙攣是一種可以根治的常見疾病,希望正在忍受病痛折磨的面肌痙攣患者及早就醫(yī),得到有效的治療,早日恢復健康。——摘引李世亭教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