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20250413:看圖識病——兩次術后復發(fā)的左耳廓表皮樣囊腫(兒童)
20250413:看圖識病——兩次術后復發(fā)的左耳廓表皮樣囊腫(兒童)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省醫(yī)學科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陳良嗣頭頸腺體、先天疾病及兒童頭頸外科工作室End文:陳良嗣頭頸腺體、先天疾病及兒童頭頸外科工作室廣東.廣州2025年4月13日(乙巳三月十六)(ILMSS、GBO、MFRIP)如需解惑和幫助,可識別以下二維碼,網絡問診或電話咨詢。如欲了解更多的頭頸先天疾病知識,可識別以下“陳良嗣醫(yī)生的科普號”二維碼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科普號2025年04月12日38
0
0
-
兒童半夜突然一側耳朵痛,家長別急!
陸金山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11月22日24
0
1
-
為什么要做耳內鏡檢查?
耳內鏡檢查目的主要是:檢查患者鼓膜有無外傷、是否充血,鼓膜瘢痕化,鼓膜內陷,鼓膜穿孔,外耳道是否有異物,腫物等。通過半透明的鼓膜,也可以評估鼓室內的情況。有些鼓室內的血管瘤等在鼓膜像上也有特殊表現(xiàn)。此外同時檢查是否是耵聹堵塞造成的耳鳴、耳內異物感、耳悶等。此外,在檢查聽力之前,也需要明確外耳道及鼓膜的情況。
全世明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7月19日190
0
0
-
耳不不適,要檢查鼻咽部
王琪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4月03日95
0
1
-
耳悶一定是“上火”了嗎?
????相信在生活中,大家都有過短暫的“耳悶”的體驗,比如在飛機升降、火車過隧道時會出現(xiàn)耳朵悶住,像是塞了一團棉花的感覺,嚴重時還會有耳朵痛這樣的表現(xiàn),大多情況下,這樣的耳悶感是暫時性的,打打哈欠,或是做幾個吞咽動作,耳悶的癥狀通常能改善一點。除此之外,部分人在感冒、鼻炎發(fā)作時,也會有耳朵悶脹、聲音遙遠聽不清這樣的感覺,在感冒或是鼻炎治好后,他們耳悶癥狀通常能改善,這就導致了大多數人對于“耳悶”的印象是——不就是壓力變化/感冒/上火/了嗎?打打哈欠、清清火就沒事啦!?但是,“耳悶”真的這么簡單嗎?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不管吃多少感冒藥,喝多少清火茶飲但卻怎么也改善不了的耳悶癥狀的患者呢?讓我們來進一步的認識“耳悶”。耳悶?,常表現(xiàn)為耳朵脹滿、堵塞、壓迫感,有時會伴有聽力下降、耳痛、眩暈,那么作為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癥狀,有那些原因可以引起耳悶呢?我們知道,人的耳朵可以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大部分,這三者中任意一個部位的病變,都有引起耳悶脹感的可能。外耳相關疾?。耗芤鹜舛蓝氯募膊《伎梢砸鸲鷲?,如耵聹栓塞、耳道異物、外耳道癤腫、肉芽、腫瘤等,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堵塞耳道從而引起耳悶漲感。以耵聹栓塞為例:耳耵聹,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耳屎”,正常情況下它可以保護外耳道皮膚,幫助粘附空灰塵、污物,并且大多可自行排出外耳道。但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耵聹不僅不能自行排出,反而會在外耳道堆積起來,形成耵聹栓塞。栓塞的耵聹壓迫周圍組織,就會出現(xiàn)耳悶。這種情況下,按照“上火”的思路來解釋病情,不管吃再多的藥都是無濟于事的,只有清理掉這個“鐵將軍”,才可以改善耳悶。在這里,建議如果是這種情況引起的耳悶,一定要到專業(yè)機構進行清理,切不可自行掏挖,以免損傷耳道及鼓膜。中耳相關疾?。褐卸褪侵腹哪だ飩鲗曇舻目涨?,包括了鼓膜、鼓室、咽鼓管和乳突這些結構,正常情況下,中耳腔的壓力是維持在一定的平衡狀態(tài)的,當平衡受損,患者就會感覺到耳悶了。影響中耳壓力平衡的常見疾病有:鼓管功能障礙咽鼓管是正常人中耳腔與外界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它將鼓室與鼻咽部連通,它在鼻咽部的開口叫做咽鼓管咽口。通過規(guī)律的開放與關閉來調節(jié)中耳腔壓力,幫助排出中耳分泌物,當咽鼓管存在炎癥、堵塞、開放異常時,壓力調節(jié)功能就會受損。常見的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礙的疾病有:1?炎癥: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引起的咽鼓管炎癥;2?咽鼓管咽口受壓迫、被阻塞的情況:鼻炎、鼻息肉、嚴重的鼻中隔偏曲,兒童時期常見的腺樣體肥大,都可以壓迫、阻塞咽鼓管口;其中存在單側耳悶時間較長、且易反復發(fā)作的患者需要警惕鼻咽部腫瘤的可能;3?相關肌肉功能異常:先天性腭裂的患者,因其腭帆張肌、腭帆提肌功能異常會導致導致咽鼓管口開放異常。鼓室積液鼓室積液,顧名思義,就是說本該充滿空氣的鼓室中進入了液體,這時患者會感到耳悶、聽力下降。鼓室積液常見的病因有:1?分泌性中耳炎:當中耳存在感染或者咽鼓管功能異常時,中耳的分泌物會增多且難以被排出,時間長了就會積累在鼓室內,形成鼓室積液。2?耳朵進水:上文所說,咽鼓管連通了中耳腔與外界,當患者在游泳或洗澡時嗆水,外界液體可以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同樣的,一部分咽喉反流的患者,反流的胃內容物也可以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進一步會引起分泌性中耳炎。3?腦脊液耳漏:部分顱底骨折的患者的腦脊液會順著骨折縫流入中耳。這部分患者往往在頭部受到外傷后會感到耳悶,聽不清,這時需要進一步排查中耳是否有積液,是否是腦脊液耳漏。內耳相關疾病內耳是處于耳朵最深部掌管聽覺和平衡功能的結構,包括有耳蝸、前庭和半規(guī)管這些部分,在臨床上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內耳病變會引起內耳積水、血液循環(huán)受阻,從而引起耳悶脹感。常見的引起耳悶的內耳相關疾病有:突發(fā)性耳聾:簡稱“突聾”,是指突然發(fā)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患者往往伴有耳悶,眩暈等不適,常常發(fā)生于熬夜、情緒劇烈波動、失眠、壓力過大、病毒感染這些情況后,但更多的患者并沒有明確的誘因。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將近4成的突聾患者最先出現(xiàn)的癥狀是耳悶。在所有突聾患者中,低頻性耳聾的患者更易出現(xiàn)耳悶癥狀,且其聽力下降程度較輕,再加上如有病毒感染、熬夜失眠,生活不規(guī)律的情況,患者往往會將其錯認為“上火”,從而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期。其他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除突聾外,其他如噪聲損害引起的聽力下降、老年性聾,都可以引起耳悶脹感。梅尼埃?。好耖g也稱其為“耳水不平衡”,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耳鳴和(或)患耳悶脹感,該病會導致內耳存在積水,繼而產生耳悶。值得一提的是,梅尼埃病在發(fā)作時會有眩暈、聽力下降和(或)耳悶感,這些癥狀在間歇期會稍好轉,而不久后會再次發(fā)作。這也導致了在該病的早期,患者往往會因為耳悶與聽力下降短暫的“好轉”而掉以輕心,或者錯誤的將“耳悶”與“上火”相關聯(lián),簡單地認為這是“清火藥”的療效,從而延誤治療。?總而言之,耳悶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不能簡單地把“耳悶”和“上火/感冒”掛鉤起來,在生活中如果出現(xiàn)了短時間內難以緩解、反復發(fā)作的“耳悶”不適,還是需要盡快去醫(yī)院進行專業(yè)的檢查,以明確病因,確保自己得到及時的治療,萬萬不可大而化之,想當然的服用“清火藥物”,以免延誤治療。
張曉彤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3月05日100
0
3
-
耳悶耳脹,中西醫(yī)藥無效,檢查正常,怎么辦?
韓朝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3月04日81
0
1
-
耳毒性藥物的種類
具有耳毒性的藥物至少90余種,比較常見的有:①抗生素類?耳毒性藥物以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為代表,包括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潔霉素、新霉素、萬古霉素、妥布霉素等40余種。②抗癌藥?順鉑、卡鉑等氮芥、長春新堿。③袢利尿劑?利尿酸、呋塞米、丁尿氨、苯比磺苯酸。④抗瘧藥?如奎寧、氯奎。⑤水楊酸類藥物?阿司匹林。⑥重金屬?汞、鉛、鎘、砷等。⑦其他?乙醇、一氧化碳、抗驚厥藥、β腎上腺受體阻滯藥等。
吳倩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2月28日313
0
1
-
診室內耳內鏡檢查
王博琛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2月24日117
0
0
-
耳科知識
陸金山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1月24日70
0
1
-
經常感覺耳悶,是什么原因
馮佳鵬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0月21日127
0
1
耳疾病相關科普號

陳鋼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鋼 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1401粉絲26.8萬閱讀

袁永一醫(yī)生的科普號
袁永一 主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3650粉絲12.2萬閱讀

屈永濤醫(yī)生的科普號
屈永濤 副主任醫(yī)師
河北省人民醫(yī)院
耳鼻咽喉科
78粉絲4.1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韓朝 主任醫(yī)師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 耳鼻咽喉科
耳鳴 64票
耳聾 10票
中耳炎 10票
擅長:耳科疾病尤其是耳鳴、眩暈、耳聾的診治,擅長于中耳炎(多數采用內鏡微創(chuàng)術式)、面癱、聽瘤及耳部顳骨腫瘤、人工耳蝸等耳神經側顱底外科各類手術 -
推薦熱度4.8陳成芳 副主任醫(yī)師山東省立醫(yī)院 耳鼻喉科
鼓膜穿孔 18票
膽脂瘤型中耳炎 14票
耳聾 10票
擅長:擅長于耳科手術耳內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功能性耳顯微外科手術,面神經減壓術、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耳聾(突發(fā)性耳聾、神經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的耳聾)、耳鳴、各種眩暈(梅尼埃病、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等)及耳科疾?。ǘ垦装Y、腫瘤)的診斷、治療。 -
推薦熱度4.8成雷 副主任醫(yī)師世紀壇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過敏性鼻炎 214票
鼻竇炎 75票
鼻炎 30票
擅長:擅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常見病和疑難病,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鼻內鏡手術,咽炎,鼾癥,聲帶息肉,扁桃體炎,咽喉手術,耳鳴,耳聾,兒童腺樣體肥大,兒童鼻炎,甲狀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