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開軍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神經外科 今日話題: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到底啥時候進行干預好呢?一、治療現狀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是目前治療最棘手、最復雜、最無解的腦血管病之一。病變大多緩慢進展,也可以急性進展,可以表現為缺血癥狀、壓迫癥狀,也可以表現為出血癥狀。夾層是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急性進展的重要機制之一。受血流的沖擊,薄弱、冗長、擴張的血管壁猶如斷壁殘垣,一旦出現急性撕裂,病變大多進展迅速?;颊咚劳雎蕵O高。二、實戰(zhàn)病例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們最近治療的兩個患者:病例1:一個在急性進展期進行治療,預后差(2023年4月16號)病例2:一個在穩(wěn)定期,動態(tài)隨訪過程中,形態(tài)進行性變化時進行了干預(2023年7月31號)術后觀察四天,一切安好,順利出院三、如何選擇?由于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至于在整個病程的哪一個階段進行治療更為合適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穩(wěn)定階段病人不太接受、醫(yī)生也不愿意冒險;急性進展階段擴張迂曲的血管在風雨中飄搖……。此時,盡管病人愿意奮力一搏,此時的治療也更為棘手復雜……四、治療時機最佳治療或許在早期或者病程的某個階段,也或許在某個神器或者藥物出現之后………2023年08月01日
743
0
0
-
劉愛華主任醫(yī)師 北京天壇醫(yī)院 神經外科 經遠橈動脈入路治療基底動脈重度狹窄作者:孫銳*劉健孫瑄劉愛華單位:北京天壇醫(yī)院 (*鄂爾多斯市中心醫(yī)院)通訊作者劉愛華;關峰協助整理校對病情簡介患者,男,69歲。主訴:言語不利,復視,飲水嗆咳2月?,F病史:患者于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復視,言語不利,飲水嗆咳,當時在附近醫(yī)院住診斷為腦梗死,腦血管造影示基底動脈狹窄,藥物治療明顯好轉,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發(fā)病以來,上述癥狀反復發(fā)作多次,有眩暈,惡心,嘔吐。既往史:9年前因意識障礙及言語不利在當地醫(yī)院診斷為腦梗死,住院治療好轉出院。體格檢查:步態(tài)不穩(wěn)。輔助檢查:腦血管相關檢查2021.03.26 院外,MRA,DSA: 基底動脈顯著狹窄。術前診斷:1.基底動脈中段重度狹窄2.腦梗死術前用藥: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 qd(長期)氯吡咯雷片 75 mg qd(1月)阿托伐他汀鈣片 20 mg qd(長期)手術方案:造影明確診斷及解剖關系,必要時血管成形手術指征:基底動脈狹窄,腦梗死,低灌注手術風險:動脈夾層、血管閉塞,穿支閉塞斑塊脫落導致栓塞事件急性、亞急性支架內血栓形成術后殘留狹窄高灌注,腦出血等手術過程:經遠橈動脈入路經右側腋動脈→鎖骨下動脈→右側椎動脈基底動脈中段重度狹窄賽諾1.5mm×15mm球擴后殘余狹窄明顯賽諾2.0mm×15mm球擴后狹窄明顯改善5分鐘后造影觀察撤鞘,包扎,彈力繃帶壓迫所用材料6F橈動脈鞘6F導引導管Synchro微導絲(0.014in×300cm)賽諾球囊(1.5mm×15mm)Gateway球囊(2.0mm×15mm)術者思考:2017 年 Kiemeneij 等首次報道經左側鼻煙窩部遠端橈動脈入路行冠狀動脈介入診療的臨床研究后,經遠端橈動脈穿刺入路逐漸備受關注。之后的一些臨床觀察也發(fā)現其有較好的患者體驗、相對短的術后壓迫時間,明顯降低橈動脈閉塞發(fā)生率等特點,越來越多的冠狀動脈診療中心開始在冠狀動脈介入時選擇經遠端橈動脈入路(dTRA)。鑒于此,腦血管介入治療也開始選擇經遠端橈動脈入路。橈動脈解剖相關知識:常規(guī)橈動脈穿刺位于腕曲側橫紋近端2-3cm處,其近端分為掌側掌淺支動脈及背側走形的遠端橈動脈。掌淺支與尺動脈分支形成掌淺弓,遠端橈動脈與尺動脈分支形成掌深弓。遠端橈動脈穿刺最佳部位為“鼻煙壺區(qū)”此部位尋找很簡單,充分伸展拇指,在母長伸肌腱及母短伸肌腱與伸肌支持帶形成一凹,即“鼻煙壺區(qū)”。此區(qū)遠端橈動脈相對粗大固定,且位于拇指動脈近心端,即使出現橈動脈閉塞并發(fā)癥亦不會影響拇指的供血。什么情況選擇1、常規(guī)橈動脈穿刺處失敗時(痙攣、血腫等)。2、需穿刺左側橈動脈途徑時。常規(guī)泰爾茂鞘管6F在大部分人均可使用,但因橈動脈越來越細,部分女性患者可能困難。需要注意的是,當進導絲及鞘管時因為遠端橈動脈存在固定迂曲,可能有些推送困難,建議透視下溫柔操作,適當的將患者手腕翻轉有助于器械進入。另外,嘗試應用兩種7F薄鞘(6F外徑7F內腔鞘管)在同一患者嘗試中均可,不過需要積累經驗。因為遠端橈動脈表淺,輕輕壓迫即可,根據應用肝素量可適當增加時間,很多中心的經驗為3小時,可根據情況增減。因為沒有腕部壓迫,很少有患者出現手掌青紫情況,甚至可以自行輕輕加力壓迫。與常規(guī)穿刺部位相比,經遠端橈動脈入路行介入治療具有更微創(chuàng)、安全、簡便、有效、操作可重復性強、術后臨床護理方便、患者恢復快、舒適度高、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勢。手術部位這一小小的變化,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醫(yī)學理念的進步,有很強的臨床應用價值。2021年04月24日
1571
2
4
相關科普號

韓正冉醫(yī)生的科普號
韓正冉 副主任醫(yī)師
亳州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
35粉絲2.7萬閱讀

鐘書醫(yī)生的科普號
鐘書 主任醫(y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西醫(yī)院
神經外科
3828粉絲26.9萬閱讀

趙開軍醫(yī)生的科普號
趙開軍 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神經外科
708粉絲12.8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