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骨質疏松患者更適合“促新骨”治療
骨質疏松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來的,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變?yōu)樘卣鞯模率构堑拇嘈栽黾右约耙子诎l(fā)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疾病。骨質疏松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它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發(fā)生的一種生理性退行性病變;第二類是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者藥物等一些因素所誘發(fā)的骨質疏松證。第三類是特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多見于8-14歲的青少年或者成人,多半有遺傳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妊娠婦女及哺乳期女性所發(fā)生的骨質疏松也列入特發(fā)性骨質疏松。其中,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又可分為兩個類型:I型為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癥,為高轉換型骨質疏松癥;II型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為低轉換型骨質疏松癥。針對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治療方案的制訂時,必須首先了解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歸屬,針對不同的患者制訂出有效、可行的個體化治療方案。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目的是:減輕骨質量病變、緩解骨骼疼痛、降低骨折發(fā)生。骨質疏松癥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通過補充骨骼所需的微量元素促進骨骼礦化的藥物,如鈣劑、維生素D;通過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降低骨吸收水平的藥物,如雌激素、雙磷酸鹽、降鈣素;以及通過促進成骨細胞活性增加骨形成的藥物,如氟制劑和甲狀旁腺激素(PTH)。針對臨床不同類型的骨質疏松,其選擇和應用的方法不盡相同。其中,“促新骨”就是通過藥物作用于成骨細胞促進其增殖和活性,或加強對成骨細胞的募集和分化,刺激新骨生成,從而達到使成骨水平提升、增加骨量、緩解骨質疏松的各種癥狀為目的的治療方法。其適用人群是在未來有骨質疏松相關的高骨折風險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包括已經(jīng)臨床或影像學診斷的椎體壓縮性骨折及其它骨質疏松相關性骨折的患者,骨密度(BMD)在骨質疏松診斷范圍內(nèi)的患者,或即使尚未有骨折發(fā)生但BMD非常低(T值≤-3)的患者。此外,該療法同樣適用于先前使用抗骨吸收藥物治療但效果欠佳的患者,即在治療期間發(fā)生骨折或發(fā)生迅速且大量的骨量丟失,或者經(jīng)常規(guī)治療仍無法阻止持續(xù)的骨丟失的患者。甲狀旁腺激素(PTH)由于其獨特的作用機制,是目前唯一被認可的骨合成代謝治療藥物,相對于其他抗骨重吸收的治療方法,它可以較明顯的增加骨量(尤其是脊柱的骨量)。PTH首先促進骨形成,隨后再同時促進骨形成和骨吸收,并以刺激骨形成為主。由PTH促生的新骨可以恢復骨微結構,包括改善骨小梁的連貫性和增加皮質骨厚度。此外,骨形成也可在骨膜表面被誘導,并可能影響到骨骼的尺寸和形狀,雖然這一點還未得到完全的證實,但這對骨強度無疑有額外的正面影響。PTH療程為18-24個月。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促新骨”治療在治療骨質疏松癥中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但是那些有高骨肉瘤風險、佩吉特病史、無法解釋的堿性磷酸酶升高的患者,兒童,以及出現(xiàn)干骺端不骨化的成人均不適合使用該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