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 黃疸常常是肝病的早期表現,發(fā)生時皮膚黏膜、鞏膜出現黃染,其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大便可能成白陶土樣,但唾液一般不變色。 在梗阻性黃疸(如膽汁淤積)病程中,因膽鹽的滯留皮膚瘙癢可能是最先出現的癥狀,另還可以出現心動過緩、腹脹、夜盲癥、乏力、頭痛和精神萎靡等,但這些癥狀大多不具有特異性,常常容易被患者所忽視。 腹部癥狀 腹部癥狀在肝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可能甚微或無。右上腹的隱痛、脹痛、刺痛或灼熱感可能提示肝臟病變,但多數情況下肝臟因發(fā)炎或充血者僅表現為右上腹的輕微壓痛。 部分肝病有腹水表現,并出現腹脹不時,但常常在腹圍增大時才被人所察覺。伴隨著腹水的增加,患者可能出現雙下肢水腫,甚至全身浮腫,這些癥狀一旦出現應立即就診。 蜘蛛痣、肝掌及肝病面容 蜘蛛痣、肝掌及肝病面容是慢性肝病患者常見表現。 “蜘蛛痣”是全身皮膚表面尤其面頸部可見的散在性四周有紅絲的紅點,用一帶尖的物體輕輕按壓紅點中心時,四周的紅絲可消失,停止按壓后紅絲又復出; “肝掌”為手掌表面和指端掌面的皮膚充血性發(fā)紅; “肝病面容”表現為面部皮膚色澤逐漸變暗,臉色發(fā)黑沒有光澤,皮膚干燥、粗糙,甚至出現“古銅色”面容,有的患者眼圈周圍灰暗尤其明顯,猶如“熊貓眼”,有的患者頗面部或鼻尖部出現細小的毛細血管擴張,好似纖細的網絡。 一旦出現這些表現都應警惕慢性肝病甚至肝硬化的可能,應及時到醫(y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體胖者需警惕發(fā)生脂肪肝 長期飲食油膩、缺乏運動、體質指數(BMI)超標都是脂肪肝的“高危因素”,故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應每年檢查肝功能和腹部B超,以期早期發(fā)現和治療。 長期飲酒需警惕酒精肝 有研究表明,如平均每日攝入乙醇80g達10年以上會發(fā)展為酒精性肝硬化,而患者可能在長時間內并沒有任何不適。因此,長期飲酒者及時戒酒并盡早到醫(yī)院檢查應是明智的選擇。 藥物誤傷 另外, “是藥三分毒”!抗結核藥、化療藥、解熱鎮(zhèn)痛藥、免疫抑制劑、降糖降脂藥及抗生素等均可能導致肝功能損害;近年來研究發(fā)現許多中藥和 “保健品”、減肥藥所致肝損害也越來越多。 因此 若服藥后出現乏力、上腹不適、納差、惡心嘔吐、尿色加深乃至黃疸等表現時,應高度懷疑發(fā)生了藥物性肝損傷可能,需及時到醫(yī)院診治。
在肝炎重癥化過程中關于抗炎保肝治療本來并無爭議。然而,近年來在重視抗病毒治療的同時,對其有所忽略。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我們曾提出過有關抗炎保肝的重要性如下: ①病毒只是病理生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啟動因子,炎癥一經長期和反復啟動后,形成了后續(xù)效應(瀑布效應); ②核苷類抗病毒治療主要控制病毒復制,而干擾素類主要通過免疫調節(jié)抗病毒,故仍需抗炎保肝; ③抗病毒之所以需長期進行,是因為宿主缺乏強有力的免疫應答(乏后勁): ④肝纖維化掃描)在炎癥時明顯增高,且常持續(xù)一定時間; ⑤乙型肝炎病毒被抑制后仍常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高: ⑥存在其他肝病相關問題(脂肪肝、肝纖維化等)。 近年來,在酒精性肝病中研究發(fā)現,在戒酒后的前3周常見炎癥反應加重,提示酒精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炎癥反應。 上述結果充分證明,病因治療并不能代替對癥支持療法。對于肝炎重癥化,更為突出的表現是: ①一旦病毒所誘導的過強免疫反應已經激發(fā),抗病毒治療已不能阻止重癥化進程; ②同理,此時腎上腺皮質激素也難以改善病情和預后,且易引起不良反應; ③大多數患者的重癥化常發(fā)生于原有慢性肝病基礎上,包括肝炎、脂肪肝、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故一旦發(fā)病,從肝臟到全身內環(huán)境均發(fā)生很大變化,故抗炎保肝治療顯得更為重要。
很多患者對抗病毒治療寄予極大期望,希望一蹴而就,獲得HBsAg轉陰,HBsAb轉陽,徹底根治慢乙肝。而一旦未達到這種理想目標,即心緒低沉,不再認真配合治療。這種心態(tài)是不倡導的。 固然,HBsAg轉陰伴HBsAb轉陽是慢乙肝治療的理想目標,確實也有少部分患者通過適當的抗病毒治療可以達到這一點。然而,大多數患者是達不到這一理想目標的,那么是不是就應該以此否定抗病毒治療的效果和必要性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通過適當的抗病毒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即使達不到HBsAg轉陰伴HBsAb轉陽這一理想目標,仍可獲得病毒的持久抑制、肝臟炎癥活動減緩并停止、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減輕、肝癌風險大大下降、并發(fā)癥顯著減少等收益。 因此,正確的態(tài)度應當是將肝功能恢復正常、HBV DNA維持陰性、HBeAg轉陰作為現實的滿意目標,而將HBsAg轉陰和HBsAb轉陽作為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標。不能因為理想目標難以實現而放棄達到滿意目標的嘗試,而應在達到滿意目標的基礎上追求理想目標。 不同患者的病毒復制和變異狀態(tài)、肝臟炎性壞死和肝纖維化程度、相關臨床表現及并發(fā)癥等可以存在較大差別。對于病情活動的患者,需要給予合理的抗病毒治療,以期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減肝細胞炎癥、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阻止疾病進展,減少和防止肝臟傷失代償、肝纖維化、肝癌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大量的證據顯示,通過合理的抗病毒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以達到這一目標。 但許多患者對慢乙肝的這一治療目標認識不清,疑慮重重,乃至悲觀失望,認為抗病毒治療不能根治乙肝,干擾素不良反應多且治療后大多復發(fā),口服核苷類似物治療時間太長且有耐藥風險等,因而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療,或勉強接受抗病毒但依從性差。這種心理導致的不良結果是抓住芝麻、丟了西瓜,放大抗病毒藥物的所謂缺點,卻無視乙肝長期活動帶來的巨大危害,無視抗病毒藥物帶來的顯著療效。 每位患者都有適合其病情的治療方案,每種藥物也有其最佳適用人群。只要合理選擇,即可充分克服抗病毒藥物的相關缺點,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療效,從而達到上述治療目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隨時了解自己的病情變化,你可以登錄肝友匯app隨時向肝病專家了解自己病情,在適當的情況下改變“戰(zhàn)略”。
總訪問量 5,334,228次
在線服務患者 4,633位
科普文章 1,071篇